北京化工大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开放注册)
搜索
查看: 525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“一杯咖啡”的人生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7-8-11 11:00:0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
鲁马滋咖啡是沪上最好的手冲咖啡店之一。位于湖南路和兴国路的两家店,是很多咖啡迷在上海的打卡必到之处。
 
店主是一对夫妻:日本大叔中山惠一和上海姑娘家铭。中山先生负责烘焙咖啡豆,家铭负责日常经营,两个人相互扶持,撑起了温暖的“朋友家”咖啡馆。今天的这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「自雇者」,淙淙流水般的细腻笔触,讲述了这对夫妻一路走来的开店故事。
 


去年梧桐开始落叶时,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请我喝咖啡,约在湖南路鲁马滋,一家她已经光顾了六年的店。
 
二十平的小店,东边一面红墙,朋友倚着吧台和店员姑娘谈天,问店主怎么不在,有什么新咖啡,点了两杯曼特宁。我们坐在靠马路的座位,折叠木窗完全打开,冲泡咖啡时满溢而出的醇香,飘在店里,飘到空中。我们聊了很久,像在朋友的起居室待了一下午。后来我才知道,鲁马滋在印尼语里是“朋友家”的意思。
 


店主家铭和中山先生是一对中日夫妻,相识于上海。两人出生在中日恢复邦交的1972年,家中都有长辈参加过中日战争,却都很赞成这段姻缘,他们后来给儿子取名“隆介”(“介”有桥之意)作为纪念。
 
2006年结婚后,到日本生活,中山在公司上班,家铭当全职主妇。一天两人散步时,偶然走进一家手冲咖啡店,不加糖奶的咖啡口感让家铭感到惊艳,对身边的先生说,“我们一起开一家咖啡店吧,不过,要自己烘焙”,中山笑说,“你以为这么容易”。一段许多夫妻间都有过的对话,埋下了一粒种子。
 


日子如流水。又有一天,中山先生在每天归家途中都会去的书店里,看到一本记述咖啡烘焙师技艺与日常的书,回到家对妻子说:“这一行我很想尝试。”
 
种子发芽了。两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开店做准备,从零开始,喝咖啡,买豆子,买器具。向经常光照的咖啡店老板咨询,寻找学习烘焙技术的学校或老师。几经波折,找到了日本著名咖啡俱乐部kawanrumors的小野善造先生。接下来两三年,利用下班后及休息日空余时间,中山便投入了咖啡的世界,成为同门弟子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。
 

 
2010年,中山的咖啡烘焙技艺日渐成熟,他们的儿子也要上幼儿园了,加之上海世博会的契机,两人决定一起回上海开店。“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多大的冒险”。一开始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店面,两人差不多有大半年都没有工作,承受着来自家人朋友的压力。回想当初的义无反顾,家铭说其实是“有勇无谋”,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做成这件事,想尽办法,突破自己的极限也要达成。“换到现在,我说不定不会有那样的决心”。
 
2011年春节前,鲁马滋咖啡在湖南路上开张了。梧桐落尽的深冬,一家小店照在红墙上的灯光,给路人带去温暖。还在日本的时候,中山和家铭经常构想咖啡店的样子,一致的想法就是要有一面红色的墙。
 


那时沪上手冲咖啡还很少,鲁马滋咖啡不胫而走。上海外语频道(ICS)的一位外籍编导无意中进店喝了一杯咖啡,念念不忘,带团队来拍了一期节目,为鲁马滋冠上“沪上手冲咖啡第一家”的称号,惹得人拿着咖啡豆子前来“打擂”。
 
“想要做出真正好的咖啡,要从源头去追溯,所以一定要自己烘培。”
 
鲁马滋店里新鲜的咖啡豆,覆盖全世界咖啡精品产区,全部从日本进口。三十余种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不断货。为了保持新豆的供应,中山每天都要烘焙,六年里从不懈怠,家铭也一心扑在店里,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。“隔着一条吧台,就是天堂和地狱”,其间甘苦,饮者自知。
 


三年前,他们又开了一家店,我对鲁马滋的采访,就约在这家兴国路上的新店里。白色加木色为主调,干净明亮,弥漫着爵士乐和咖啡香。家铭拿起吧台旁用作示例的咖啡豆,为我解释鲁马滋的烘焙理念,“烘焙的目的是表现一款豆子的个性,去除杂味,更易于入口,烘焙师就要在咖啡豆变化的过程中,找准可以呈现它最佳风味的状态,控制住,但每一次外界环境的变化,烘焙出的豆子也随之而变。”



 
请家铭为我推荐一款咖啡,她询问我对酸度和口感的偏好,请中山先生冲泡一杯时令的卢旺达。他神情专注,动作娴熟而有节奏感,注水轻点,绕圈,收梢,像在舞蹈,让人不由想起《庄子》里“庖丁解牛”的故事。“道也,进乎技矣”,日复一日烘焙,冲泡咖啡,并非机械的重复,而是在失败的体悟和经验的积累中,磨练自身的技艺,以期理解咖啡的奥义。
 
中山先生用日语请家铭转告我,有要问的问题可以随时叫他,然后就猫进了二楼的半屋仓库兼烘培间。我和家铭临窗坐下,落地窗户外梧桐初绿,春天让路人的脚步也轻缓起来。采访结束时,我喝完最后一口咖啡,不加糖奶的本色风味,变冷之后口感仍然舒服,是鲁马滋咖啡的自负。抬头看见中山先生工作的背影,觉得他仿佛是在切割打磨钻石。
 



问与答


问:七年前你们决定两人全职开店时,已经近四十岁,在旁人看来会觉得比较冒险,你们为什么会这么义无反顾?
 
答:当时我和他去了日本,马上有了孩子,就安心做家庭主妇,他是公司职员。关于是否有些什么是真正自己有兴趣做的,我和他一直也探讨,我就觉得有必要推动他,我一直很想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什么事情。
 
很早之前我就很欣赏创办琉璃工房的杨惠姗和张毅,以破釜沉舟的勇气,夫妻俩共同去做一件事情。我觉得夫妇最佳的感觉就应该是这样,有相似的价值观、人生观,又要互补。互补很重要,一个人常会觉得自己不完美,但只要有一个人在这一个缺陷的地方,能够给你帮助,你就会有很大的力量。同时,你会完善自己,就像打磨钻石没成型的粗糙部分,让它发光,更亮。我常说,两个人到了后面不是你望我,我望你,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前方。
 


问: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想的一样,为什么你们俩都不工作了,没有想过一个人工作,一个人先开店吗?
 
答:当时回上海之后,我们好久没有工作,找店址又很不顺利,很多朋友都说,你们那么小的店,是不是你守店,先生工作比较好。我原来做的是化妆造型这一块,周末很多人想跟我学,我的朋友就建议说,你这样出去一天,说不定抵一周的开店收入,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。
 
我就说,一件事情你要去做,肯定要全力以赴。既然开了这家店,两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,我们自豪于此,渐渐地也就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 
而且我有一个想法,我觉得一个人做什么事情,其实是你在存活于世,表达自己的一个媒介。命运安排你可能做这个,也许做那个,无论做哪种事情,这都是你这一生通过工作来表达自己,或者说证明自己的一个媒介。

 
问:工作是证明自己的媒介,不只为了挣钱?
 
答:对,那肯定是。挣钱只是其中的一个点。虽然有的时候在中国你会觉得这是个悖论,因为不知道是否太理想化。可如果直奔着钱去,有一些事情可能就渐渐地越走越远。只是为了钱,钱到了,你最后也没得到幸福。有一些事情,你可能没有冲向钱,选择看着别的一个目标,到了一定程度,钱其实也会顺其自然地过来。
 


问:开店过程中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经济方面的压力?我记得你们第一家店开张三年之后,租金上涨得很厉害。
 
答:创业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。除了租金,还有各种问题。我们的成本其实一直在上涨,因为租金、人工等等,但咖啡你不可能怎么涨价,除非我们商业化了。我们的经营模式本身就决定了这样的做法,它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安定的。比较安定的话,因为成本上涨了,从某种角度来说,利润反而是在下降。但所有的问题中,最大的不安定是人。
 
一个店的要求、理念,渐渐地有的店员能够跟上,有的会出于欣赏而跟随,但一定程度上因为国内的环境,人比较现实,也需要看到一些前景,当这个前景迟迟不来的话,有的可能就放弃了。还有一部分人,根本就等不了那么久,或者根本就受不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。
 


问:可能不少人会有这样一个印象,中山先生主要负责烘焙咖啡这一块,然后你主要负责宣传外联这一块,实际上你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分工?
 
答:这是自然而然的,因为首先烘焙的技术就只有他能做,而烘焙是我们店存在的魂,这当然是他最重要的工作。他的很多理念想法,具体在落在过程,其实中间是会有断层的,会被周围的现实环境“切割”,就可能会走样。那么我必须迂回曲折地去表达,减弱一点或者增强一点去实现,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得到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反馈,我又会反弹给他。我就是在中间作为海绵一样的那个角色,既是疏导,也是传递,也是沟通,就像一个桥梁一样。
 
在一定程度上你要维护他、表达他、保护他,但是你也要把他的很多东西传递出去,表达到位,这个就是我必须要做的工作。
 


问:对咖啡店来说你们两个是同样重要的,咖啡加上人才成了咖啡馆,他负责咖啡,你要负责“人”这一块比较多,这可能是也和你们的性情差异有关吧。
 
答:不是,我其实比他内向,大家都有误解而已。比方说,我们在家里面,如果有人按门铃我一定让他去开门,包括接电话。开店了以后,自己也是觉得这样不行,渐渐的,也许是另一面被激发出来,我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得到了锻炼。其实还是局限于在这个咖啡店里,或者是聊咖啡,如果到了外面,去陌生场合或社交圈子,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要去躲,或者沉默。
 


问:带我来你们店的朋友说过一个笑话:“恋爱时,家铭祈祷,两人要能天天在一起就好了,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,后来她和中山每天24小时都在一起。”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完全融在一起,一直都非常自然和谐吗?
 
答:有一个韩国人,想来向我们拜师学艺,他很想说服他的伴侣跟他一起做事情,问我们,你们觉得这样OK吗?我觉得这个要三思,这因人而异,因为对方并不是你永远的分身,而你们的生活工作都会融在一起。假设生活中有矛盾,我们可以有人退一步,但工作中有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法退一步,事情要解决或者推进的话,当意见不一致,必须有一个人要“穷凶极恶”一点。
 
各种身份夹杂在一起,你们的相处方式会很不客观。如果对方是单纯的同事,你可能会比较理智,比较客观,但因为是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,有的时候就会情绪化。以前这个身份没有转换好,有时会吵架,现在到了吵架的当口,我们就会互相退一退,先把对方当成同事,稍微冷静再继续,就调和得比以前要好一些。
 

 
问:你们的第二家店是2014年3月开起来的,有什么契机吗?
 
答:我们开店一段时间,他有时会说腰不好,但有一天突然一下子就不能动了。去医院检查都是被人抬上去的。医生说可能要手术,弄不好还会瘫痪。那天本来要坐救护车回来的,但他说不要,硬撑着拉着把手坐地铁。我那天在地铁上都哭了,因为那时也我们的店也谈不上多顺利,家里主心骨倒下了,会有很多的生活负担,很多压力交织在一起,那时候甚至会想,开咖啡店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。
 
他本来要躺几天休养的,结果第二天还是第三天,他就又去烘焙了。大家都吓一跳,他说没关系没关系,我只要保持这一个姿势就好了。


 
其实在开之家店之前,我们失败了一家,所有的事情都是瞬间爆发的,包括我们店嚅断水、涨房租、中山腰疼。就在这个当口,很多我们的客人变成的朋友出了各种各样的主意,大家一致觉得,这样一家小店的生存状态太艰难,应该要想办法发展。其中有一个朋友,他们是一对台湾夫妻,就说因为你们店在这个街区,我们才搬到这个街区来。如果你们有经济压力,我们愿意贴补你们,希望你们的店留存。这是真实的事,一直到现在令我们很感动。
 
我从那时起也开始考虑,要有一个体系或者方式作为保障。那时跟先生沟通,他很固执,因为当时他正沉迷在咖啡烘培技艺的琢磨中,处在最有成就感的一个阶段。所以你的那些想法,和他是完全不相干的。
 
后来,随着我们的人员、周边个环境的改变,国内咖啡业界的变化等,加之咖啡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想法有了变化。
 


问:你说的是怎样的“改变”?
 
答:我们当初只是想做纯粹的一家小店,后来就觉得在中国这样不现实,然后才会有第二家。
 
现在有很多想法也在改变,这是在大环境影响之下的。我觉得改变并不一定不好。因为,首先,完全以一种日本人的思路,在中国可能根本就维持不下去,并不是东西好就一定能存活的;其实,我们的目的是把好的咖啡传递给别人,通过各种手段,比如开店,宣传等等,其实就像一个媒介,把咖啡传递到人的心里,但中间的这个过程,我们做的还不够好,那我们就要思考怎么样做得更好,就是这个过程中,其实想法一直在渐渐地变化。
 
很多人会问,你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我们有一个意愿,希望更多的人喝到更好的咖啡,帮助更多人走出误区,回到本真,了解真正的咖啡是什么。如果把这作为一个终极目标,那么我们再开更多的店,其实就是一个过程。
 


问:说到发展,现在创业的人都会想要融资,你们却没有,是怎么考虑的?
 
答:其实我们开店第一年就有人想合作,当然这会带来安全感,但是两位有意者都建议我们降低标准,先赚钱再谈理想,让我们觉得理念完全不同。我们觉得股东的理念应该和我们相同,再有一些互补,这样的人如果出现,那当然很理想,但没出现之前,就尽量自己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,是这样的一个想法。
 


问:“鲁马滋”的意思是“朋友家”,你们店的特色之一是与顾客成为朋友,这是一开始就这样设定的吗?
 
答:并没有特意设计,其实跟个性有关。我觉得一家店的气质,跟店主的个性、思维方式、做事方式都是一贯的。比如有很多客人说你们要营销,开微博,怎样怎样,我说,知道你是为我好,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其实只能做自己。比如说要发篇文章,我一定是有感而发,而不是为了发而发,那不像我,不像我的话你就做不好,那做不好的话就没有灵魂。
 
其实一切东西都是自发的,包括你说的跟顾客的情感联系,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。有的时候与其说故意地去跟客人交朋友,还不如说是客人跟我成为朋友,或者客人愿意跟旁边的客人成为朋友,我只是在中间牵个线而已。
 


问:有点像“深夜食堂”?
 
答:非常非常像,这个片子刚流行的时候,很多人说你们这个可以拍个“午后咖啡馆”嘛。
 
我们完全没有刻意。因为当时特别小,又是吧台,这样的手冲咖啡没人懂,逼得我这样性格的人必须要去介绍,起初来的客人都非常外向,他们其实比我话更多。有时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客人,我甚至会把这个客人交给外向的客人去搭话,然后渐渐地就形成这样一个气场,变成了一个群,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个鲁马滋咖啡的群,我不是主角。
 
开咖啡店,你能看到人生百态,因为经过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原地,可以看到一个人经历了很多变化,他的每一个阶段,可能都会在你这边逗留。
 


问:你们俩都工作过,比起来,开店是不是更自由,或者说,开店是为了自由吗?
 
答:一开始,真没想那么多,不知道开店会怎么样,你会成为怎么一个人,这家店会开成什么样。只不过渐渐形成现在这个模式之后,要说自由的话,真的已经没有自由了。以前的工作因为只是工作,你八小时之外,还是自己的。现在即便你根本人不在店,但你仍旧是工作状态,生活和工作已经融在一起了。
  
问:你朋友圈里有一次你说,“往前看,往前走,没有存量,却是自由”。没有存量的意思,应该就是说其实没有太多退路可以走?
 
答:对,没错。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想象关店,只能一直往前走,你没有退路的。




问:日本的很多店都会世代传承,你们有没有想过儿子将来传承这家店。
 
答:这个我们没想那么多。这么多年我们开店其实忽略他很多,从从这个角度来说,亏欠他很多。
 
我觉得人最最重要是完成自己,做什么其实都无所谓的。而且我们也没认为我们的事业多大,一定要传承怎么样的。即便要传承,一个没有见过世界的人,他来传承的话,未必能做得多好,但如果是按照他的兴趣兜一个圈子,到最后按照他主动的意愿想要做这件事,我觉得比从一开始就来传承,来得更重要。
  
问:就像你们一样,也是顺其自然走到这一步。
 
答:对,我觉得就是,趁年轻你要多去看世界,接触这个世界,去找寻自己是更重要的。


小乐点评:在小乐看来,唯有你热爱的事业才会尽心去做好,身在其中是一种幸福。
关注乐铺(微信公众号:lepubang),让开店简单愉悦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开放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北京化工大学论坛 ( 琼ICP备10001196号-2 )

GMT+8, 2024-5-7 18:52 , Processed in 0.071129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